2010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主题是“推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在独特的国情和时代语境之下,中国的创新之路上有着怎样的 鲜花与荆棘?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方竹兰在访谈中一一作出了回答。
新能源点亮中国
方教授认为,创新经济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直接表现为很多新型战略产业。比如互联网基础上的三网合一、传感网、云计算等,这是新一轮的信息技术的浪潮。还有生物医药、生命工程,这是有关进一步提高人的生活品质的新型战略产业;另一方面则是对固有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改造。在传统制造业、农业和工业中应用新兴技术,或可集合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合作的优势,并使之成为新型战略产业的一部分。
在被问及我国现阶段创新经济的发展状况和特点时,方教授如是说道:“我们国家的技术创新,我个人感觉,如果有潜在优势,可能是在一些新型能源技术方面。”在许多领域——以信息技术为例——核心技术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权都控制在其他国家的手中,这便使得中国企业的发展处处掣肘,难有突破。而在新能源领域,所有“参赛方”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甚至在某些方面拔得头筹。
转变理念 建设制度
创新经济是一个非传统概念,就应当以非传统的思维加以理解。在中国创新经济的发展道路上, 鲜花与荆棘并存。怎样让中国创新型企业走上坦途,方教授认为,关键在于理念的转变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
首先在地方政府方面,亟须透彻对“创新经济”这一概念的理解:“不能把地区新型战略产业的发展当成又一次高科技产业又一次加工业来发展,不能一哄而上,避免重复建设。”此外,在整个社会心态上,就业“以国企第一,公务员第一”的观念也需转变。政府应当作相应的舆论导向,刺激年轻人创业的热情。方教授甚至设想建立“创业‘特区’”的可能,提倡自主就业,以创业为荣,以创新为荣。
理念的转变体现于制度的建设,即便是“创业特区”这种事物,光有一腔热情而没有法律保障也会成为空谈。在方教授看来,中国的一些相关制度比较陈旧,非但不能够有效促进创新,反而可能成为限制。制度建设第一在于财税。《公司法》目前尚只能保障投资人的权益,却忽视了“投智者”。从根本上说,这可视作对智力的漠视,而创新经济最宝贵的资源恰恰是智力。
其次,打击盗版,保护知识产权;合理分配制度;健全金融体系;活跃资本市场等手段亦是对创新经济的有力保障。最后,方教授还特别谈到创新型企业的战略联盟问题:“现在的《社团法》规定,一个行业内只能有一个民间社团,所以我觉得对于创新创业的要求来讲还是不够的,应该把社会自治,社会自主的发展,看成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环节,这方面做的还是不够。” |